参考消息网6月20日报道(文/姜微 许晓青 于帅帅)为期十天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举办,电影节期间约5000名中外嘉宾到访黄浦江畔,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展映,主办方预计将吸引超过45万人次观影。
美美与共,融通中外。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展映缤纷绚烂的银幕新作,到中法电影人携手展开对话、增进深度交流,上海国际电影节架起“电影之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从影片到影院,从影人到影迷,上海这座“电影之城”厚植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拓展世界眼光,在文旅创新和文明交融中,不断探索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友新朋相聚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国际电影界新老朋友的年度大聚会。欧美经典影片和著名大厂是电影节的“老友”,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人、新片,则为“新朋”。
《贝壳的沉默》是一部反映孟加拉国都市青年工作生活现状和精神世界的故事片,入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首映散场后,不少中国观众还沉浸在剧情里难以自拔。他们认为,这不仅是自己数年观影经历中第一次看到的来自孟加拉国的电影,而且也可能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历史上极个别入围金爵奖竞赛单元的孟加拉国影片。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节,我很少有机会关注孟加拉国。看完电影,我对这个国家有了很多感性认识。”影迷王茵说。
在参赛片映后发布会上,《贝壳的沉默》制片人萨拉·阿夫林说:“可能中国观众只能从媒体上看到孟加拉国的一部分。我们的作品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孟加拉国。”
关于电影,关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生。
6月18日晚,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落下帷幕。获奖片单显示,多部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获得殊荣。
希腊电影《女谋杀者》的导演伊娃·纳特娜和蒙古国电影《如果我能冬眠》的演员巴特楚吉·乌尔萨伊赫分别获得“媒体关注电影人”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的荣誉。“这是我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希望通过它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深思。”伊娃·纳特娜说。
值得一提的是,拉美影片成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道独特风景。“媒体关注影片”的荣誉颁给智利电影《殖民者》。影片巧妙运用“西部片”这一影片类型,带领观众翻开智利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篇章”。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说,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电影更加多样、别致,有的来自非洲,有的来自拉美。“我们要试图去寻找共情,这可以形成一种互鉴。我已经看了120多部‘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影片,它们超越了我已有的知识,每年都给我提供新的信息,让我学到更多。”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伊尔达·圣地亚哥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非常重要。有了这个联盟,人们能关注到那些过去可能没有看过的电影;来自于这些联盟方的电影,则可能因为得到平台的支持而走得更远,实现跨越国境的传播。
见证中法情谊深厚绵长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上海徐园试映“活动影戏”。中法两国跨越世纪,携手见证电影艺术发展,深厚绵长的文化纽带在2024年进一步加强。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法合拍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一票难求,加映场次依然热门;《法式火锅》等近70部法国电影及法国合拍片集中亮相;法国导演陈英雄担任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带动该单元评委们热烈讨论中法合拍新故事的可能性……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入夏以来,上海陆续迎来上百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法文化热”风靡全城。
6月18日下午,陈英雄的新作《法式火锅》在上海影城公映,许多中国观众在映后见面会上举手提问。面对各种好奇追问,陈英雄感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情,连连感谢影迷厚爱。《法式火锅》由朱莉娅·比诺什主演,全片如美食“接龙”,巧妙地“打通”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味蕾”。
在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与记者见面的环节,陈英雄表示,他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渴望能够和中国演员合作。另一位评委、中国演员周迅打趣道,评委会中既有陈英雄这样的大导演,也有自己和梁家辉这样的中国演员,“我们坐在这里,已经可以创造一个(中法)故事,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
陈英雄和梁家辉都觉得这个主意很棒,陈英雄甚至提议由自己来当演员,请周迅来当导演。梁家辉则笑言,他想成为(这部电影的)副导演,期待这样的合作早日实现。
在融洽的氛围中,中法文化交流活动次第展开。据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介绍,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并主办的“法国电影周”将在上海全市放映38部法国影片,共计156场。“一个法国电影代表团也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大家的体验很好。”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政治、新闻领事贝路易点赞上海国际电影节。
数月前,中国著名画家陈家泠的多幅大型书画作品及一批“花”主题陶瓷工艺品“坐”进集装箱,通过中欧班列运抵法国展出。时间来到6月,上海徐汇滨江CMG融媒影城同步举办陈家泠“花”主题特展,一批经典美术作品与“法国电影周”红毯交相呼应。
艺术在流动,情感在流淌。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光影”为桥,架起中法文化艺术沟通的大平台。中外电影嘉宾徜徉在中国特色的彩墨“花海”中,电影与美术产生奇妙的心理“链接”,展开一场中法之间的文化对话。
法国制片人阿东·苏马什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节日”,是“一个为真正的影迷、真正的电影而举办的电影节”。
开启未来无限可能
在电影的共鸣中增进彼此理解与包容,在文化的互鉴中促进合作与发展。上海这座“电影之城”,以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为依托,每逢6月总能奉献城市的盛事、文化的盛会、人民的盛宴。
不局限于电影文化交流,6月的上海还有多项国际级文化活动和商务盛会举办,通过“文商旅体会”的跨界融合,在文化交流和经贸交往中,吸引中外商务旅行者汇聚上海,促进多领域合作共赢。
在文博方面,788件古埃及文物集中运抵上海博物馆,成为多年来中国乃至亚洲文博界的交流盛事。在金融领域,陆家嘴论坛近期在上海举行,专注于“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此外,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在加紧筹备中。
与古埃及文物抵达上海相呼应,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最新推出的“未来影院”单元,受到“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启发,集中资源搭建平台,在苏州河畔的普陀区推出“文商旅”融合的影视交流平台。主办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邀请26部来自海内外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视听体验佳作,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亚洲首映、6部中国首映。
“对观众而言,可以抢先体验全球范围内沉浸式视听的发展潮流;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路演’方式将更多科幻和奇幻内容推介到上海,吸引中外投资者的关注。”致力于科幻版权开发的未来事务管理局项目负责人邓韵说。
沙特电影委员会今年专门派员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地媒体报道称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全球电影业的基石”,以“多样化的影片展映、工作坊、行业论坛而闻名”。报道还认为,“通过互动合作,沙特旨在加强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交流,积极影响电影业发展,并拓展本土和国际视野”。《好莱坞报道》《综艺》等美国媒体也报道了上海这座城市不遗余力推介世界各地电影的盛况。
“电影是一种跨越国界、世界共通的语言。在观看中国电影时,哪怕没有翻译或字幕,我们也能看得懂,因为我们能获得同样的情感共鸣。”墨西哥瓜纳华托电影节策展总监妮娜·罗德里格斯说。
她特别关注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推介电影的同时,也将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融入其中。“你可以步行到具有当地特色、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院和戏院炒股配资平台的市场,也可以从上午10点一直到凌晨2点,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观看,甚至可以在开放环境中免费观影。这些都让世界各地的电影人羡慕。”她认为,上海不愧是一座领先的、实实在在的“电影之城”。
发布于:北京市